“海歸”回流正出現“大眾化、年輕化、多樣化”的新動向,海歸人才的構成、層次和訴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當下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在海外取得“真經”的優秀人才發揮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贏得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
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十八大以來回國人數占到70%,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正在形成。這是我國長期以來重視人才工作、實施人才戰略、推動人才發展的必然結果,應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如何用好這筆獨特的戰略財富?
“最大海歸潮”是如何形成的
我國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得益于機遇、制度和環境三個優勢的綜合作用。
首先是機遇優勢。留學人員回流與母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機遇有關。有研究發現,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海外人才開始回流;達到6000美元,則出現大量回流的現象。韓國在人均6000美元的時候出現了人才大量回流。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6264美元,2015年人均GDP為8016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也正好進入海歸回潮的快速通道。
從發展視角看,海歸回流將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另一方面,當前在世界經濟整體復蘇疲弱、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中國機遇”也為吸引、集聚海外優秀人才提供了持續動力。與此同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高端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成為“海歸”近悅遠來的重要基礎。
另一優勢是制度優勢。留學人員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做好留學人員工作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留學和海外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大吸引 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形成以“人才”項目為抓手,覆蓋產學研、中央地方銜接、內容多樣的人才引進體系和引進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加大工作投入和資助力度,不斷加大海外人才特別是對留學歸國人員載體平臺建設,為海外人才“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保駕護航,為吸引海外人才奠定重要基礎。
同樣重要的還有環境優勢。改革開放近40年,得益于歷史的積淀、獨特的區位優勢、規模經濟以及來自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在建設創新創業發展的投資基礎環境,與國際接軌的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和宜居、活力、幸福的生活工作環境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以北京、上海、深圳等為代表的城市,成為跨國公司研發機構集聚地、創新創業發展的策源地,為海歸回“巢”施展才華、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如何為“海歸”提供更大的舞臺
我們注意到,“海歸”回流正出現“大眾化、年輕化、多樣化”的新動向,海歸人才的構成、層次和訴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當下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在海外學成歸來的優秀人才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建立贏得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
一要關注“引”。上海要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全球創新創業者最佳棲息地,打造創新技術、創新成果、創新產品的重要策源地,為吸引和集聚海外人才提供成長發展的重要機遇。首先,圍繞產業鏈高端環節和重點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搜集具有行業領先水平、掌握前沿技術的人才和團隊信息,繪制全球頂尖技術和團隊分布圖,廣引人才。其次,以項目為紐帶,引進世界一流水平、對國際大都市發展、對全球人才樞紐具有重大影響、能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精英。再次,要抓緊建立“聯系上海”的門戶網站,幫助企業搜尋海外優秀人才,幫助海外人才有效便捷找到發展機會。
二要更加重視“用”。面對以創新為主的海歸人才,要充分發揮現有創新基礎、資源稟賦和獨特發展優勢,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構建新一代科技園區,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突出能力業績、淡化“官本位”色彩的人才管理制度和人才評價制度、服務體系。對于以創業為主的海歸人才,要積極培育創業生態,推動領軍企業、高校院所、創業金融、創業服務、創業文化等要素協同互動。此外,要拓展海外人才服務公共部門的渠道,完善海外智庫建設。
三要突出抓緊“改”。通過服務“海歸”,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更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和治理模式。一方面,充分發揮“雙自聯動”優勢,加快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加大外匯結匯、返程投資、創業保險等方面的探索,重點破解包括留學回國人員在內的海外人才“永居難、落戶難、子女入學難、開戶融資難、優惠政策享受難”等問題;另一方面,要推動建立權責統一、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人才開發機制,積極對接國際先進理念和通行規則,推動建立透明的、可預期的制度基礎,點燃人才活力激情,讓更多優秀人才聚于斯、長于斯、成于斯、樂于斯。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員、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