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留學費用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英國最高。留學生每人年均學費超過3.5萬美元,約合21.47萬元人民幣。面對這些花費,海歸回國后需要打拼10年才能“回本”。海歸出國這些年到底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是語言能力還是一紙文憑?
投入回報反差大
教育也是一項投資。不少海歸面臨的問題是,花重金留學,回國后薪水卻與花費不對等。海歸就業起薪遠低于預期。據統計,超過2/3的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后,年薪不到6萬元,其中36.5%的海歸年薪低于4萬元。這意味著,即使年薪每年有10%-20%的增長,海歸仍需要7-10年才能“回本”。
日前,一家金融機構宣布,將在美國舉辦多校招聘會,其開出的年薪相差較大。即便金融機構招聘精英人才,起薪也并不高,年薪約在15萬到30萬元人民幣。這意味著,留美學生需要花3年甚至5年工作才能賺夠學費。
當問及出國最大的感受,留學英國并在北京工作的李杰開玩笑說:“感受?說實話,就是太能花錢了!”而說到留學花費與如今工資差距,他又笑道,“這個問題正中我的傷心處。”
明知不值為何去
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歸飽滿的技術追求相比,時下年輕人出國的初衷發生變化。南京財經大學一位教授稱,這可能與留學潮有關。無論家里財力是否夠得上,去留學鍍個金,做一名海歸總是好的。
不少家長表示,現在身邊很多家庭都送孩子去留學,就像購買蘋果手機一樣時髦。別家孩子都去了,他們也不想虧待自己的孩子,也要跟上“節奏”。
談到出國的原因,一名家境富裕的年輕海歸說:“出國就是覺得朋友們都在國外。自己學習不好,直接工作不如趁著自己還年輕,家里條件跟得上,出去多看看,見見世面。”另一位海歸則說:“我是聽父母安排而出國的。爸爸覺得英國是培養淑女的地方,就送我去了。我們這一代海歸,出去玩的成分多一些,而真正學到的東西少了些。”
留學價值打折扣
有家長指出,歐美國家的一些專業教育,例如金融、醫學等,較國內更為全面。這是家長送孩子出國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孩子通過學習能建立國際化的視角,對未來成長有利。
然而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今年剛從英國利茲大學畢業回國的王爍稱,作為工薪階層的子女,在國外的生活并不滋潤,每天都是掰著手指頭過日子,省錢與專業學習就是生活的重心。身邊許多家境富裕的同學,學習并不努力,而娛樂生活十分豐富。大家因為生活水平的差異,社交上也存在隔閡。學習氛圍不濃厚,那些“混”文憑的同學讓他感到出國學習和深造的意義丟失。如今王爍還未工作,面對國內就業形勢他說:“我并沒有感覺留學經歷為我求職加分很多。不過我仍抱有期望,畢竟我個人出國期間努力了,自身能力提高了。”
有著多年出國培訓經驗的銳朗國際英語負責人唐先生就這一問題評價說:“我們一直提醒學生理性看待留學,對于所選的國家或地區,須權衡學費、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細節。”
求學重點在收獲
當然,在大眾留學的時代,單純從金錢的額度來衡量一個海歸的留學價值是不合理的。出國學習的成果因人而異,一位留學中介老師說起自己的學生,“有不少人在國外每天和中國朋友在一起,或者躲在家里不出門,最終什么也沒學到。也有很多人出國積極參與學習和社交,很快融入了國外的生活,思維方式變化很大,收獲很多。”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副校長馬成說:“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種被放到任何國家、任何誰都不認識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足以讓一個人受益終生。”
在國外讀書,除了專業學習外,社會生活同樣是個人能力提升的一種方式。海歸出國讀書期間的所見所聞、增加的經驗、接觸到的新觀點等都可以成為他們日后發展的無形資本。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